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科研>详细内容

教育科研

“将游戏精神融入幼儿一日生活的个案研究”结题报告——钱素慧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6-20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海安县微型课题16060AQ研究结题报告

“将游戏精神融入幼儿一日生活的个案研究”结题报告

海安县曲塘镇双楼幼儿园  钱素慧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玩是幼儿的天性” 、“要发现、保护和引导幼儿固有的天性”、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可见,幼儿是在活动中发展的,游戏是基本的活动,在幼儿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我们促进幼儿自主性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游戏符合幼儿好学、好动、好模仿的心理特点,对幼儿来说易学、易会、易传、方便有趣,不受场地、人数、幼儿接受能力差异的限制,为幼儿提供了良好的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为幼儿的自主发展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就开展了《将游戏精神融入幼儿一日活动的个案研究》的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幼儿快乐的源泉来自“游戏精神”。然而正是因为游戏早就被公认为是很好的教学手段,其运用太常见、太普遍,反而导致对它的更深入、更具体的理论研究被忽略。一方面,许多教师认为“游戏对教学有很大帮助,我们都在用,没什么新鲜的”,另一方面,他们总是觉得游戏不够用,有些用起来效果也不理想。人人都喜欢游戏,游戏是人特别是幼儿的存在方式。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理应具有自由、体验与创造的游戏精神,然而随着科技、商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内在的游戏精神却越来越萎缩。在幼儿教育领域中,游戏精神更是岌岌可危。传统的幼儿教育总是关注幼儿教育是什么,怎样发展等问题,却严重忽视了幼儿教育的存在样态与精神实质等更深层次的问题,最终导致幼儿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同时成了教师厌教、幼儿厌学的主要游戏根源。同时在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的大背景下,游戏精神融入幼儿教育的实践研究已经提上了重要的日程,因此,本研究既有实践价值,又有时代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皮亚杰开拓了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考察儿童游戏的新途径,他强调活动的重要性,强调儿童游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结构,强调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这些理论对我们研究有很大启发。

    2.陈鹤琴教育思想理论的启示:“小孩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对孩子来说,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他主张给孩子游戏的机会,通过游戏使孩子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儿童在游戏中体验着自由,追求着自由;儿童的游戏充溢着、奔涌着的是自由精神。所以,儿童的游戏在实质上就是一种自由精神的表达。因此,在游戏中,儿童不仅身心的自由得到了最佳的释放与表达,而且是对人性中自由精神的最好诠释与传达。幼儿从游戏开始到游戏结束,总是处在教师的“监控”之下,教师控制着整个游戏进程,如此看来,游戏只剩下了空虚的名义与浅表的外壳,而其精神内核即游戏精神已荡然无存。因此要促进幼儿教育更好地发展,必须有必要研究游戏精神。

游戏精神融于幼儿教育的方法,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安排是教育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是教育目标达成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不仅包括主体对象层面的教师与幼儿,还包括教育载体层面的课程、教材与教学。不论二者中的哪个方面都在教育教学环节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教育过程的核心精神则是让幼儿在活动中成为主人,真正焕发生命活力。因此,从这个维度出发,本研究将对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过程应努力追求与尽力做到“互动、活动、灵动”。

首先,“互动”是指在教育教学环节中要实现教师与幼儿之间民主、平等与和谐的良性互动,突出幼儿的主动性地位。在当今的幼儿教育中,师幼互动的研究一度成为研究热点,很多学者与专家都曾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在此,本研究主要提出一些相对来说能够重塑游戏精神的策略和措施。在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由于教师的权威与主动地位,使得幼儿跟教师真正自由交谈、自主活动的权利遭到剥夺,从这个方面考虑,我们认为,教育教学要想真正回归游戏精神,使幼儿教育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首先应在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层面进行深入改善。教师一直以来将自己定位为领导者、管理者、保护者的角色,其实不仅如此,教师还是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幼儿的情感需求,关注幼儿发展的实际情况,更好地促进幼儿的主体性发展,因此,我们研究的第一阶段主要内容时教师第一步应该如何积极调整自身角色定位。

其次,尊重与接纳幼儿,为幼儿营造轻松愉悦的互动氛围。有研究证明,师幼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由此而产生的愉悦的互动氛围是师幼良好互动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师幼互动中,教师要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幼儿,为幼儿提供自由探索与发展自我的机会,多与幼儿进行积极、平等的交流互动,多多鼓励与赏识幼儿主动发起的互动行为,当幼儿出现正向行为时,要及时鼓励与表扬。当出现问题时,教师要耐心指导,细心帮助,多与幼儿交流与沟通,让幼儿充分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与爱护。只有这样,幼儿才会真正在与教师的情感交流中体会到安全感,为此,本研究的第二阶段的主题是如何有效地激发出更加强烈的互动动机。

再次,因材施教,建立多元化的互动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有教师与全部幼儿的互动,教师与小组幼儿的互动和教师与个体的互动,第三阶段研究的主题便是:教师如何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不同的交往方式和指导策略,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求。

五、课题研究方法与步骤

1.研究思路

(1)分析“童年是什么”的问题。分析游戏精神的内涵以此阐述游戏精神对童年的价值。

(2)分析游戏精神对幼儿教育的价值。

(3)对幼儿教育中游戏精神的缺失进行了考察与反思。

(4)提出游戏精神在幼儿教育中回归与重建的建议与对策。

2.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

①课题研究网络组建;

②课题研究方案设计;

③学习相关课程理论;

(2)实施阶段:

①策略研究;

②分专题开展行动研究;

③收集研究案例。

(3)总结阶段:

①课题总结报告;

②整理课题研究成果材料。

六、课题研究成果

1.目前,我园幼儿已经能够熟练地进行游戏的开展,并且一致表现出比较高的游戏兴趣。常常可以看到孩子们在入园、课间及离园活动中主动进行游戏。家长也反应孩子在家里也会要求和父母一起玩耍。可见,游戏的魅力是完全符合这一年龄孩子对游戏的需求和接受程度的,而且在玩的过程中儿童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语言、思维、情感、集体意识及社会性交往能力都得到了潜移默化的促进。

2.在这一课题的开展过程中,我们会想方设法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合理安排游戏时间与内容,努力挖掘、实现游戏的不同价值,使幼儿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普遍获得有益经验,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3.在区角活动中,教师根据教育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材料,支持幼儿开展游戏。在区角活动中开展游戏适合教师对幼儿的个别指导,指导比较能达到细致、明显的效果。教师能发现不同幼儿对不同游戏的偏好,师幼互动性强,师幼关系融洽。

    课题研究的今后设想:

1.继续在日常教学和生活活动中组织幼儿开展游戏的学习和创新,及时观察和了解孩子的反应和喜好。

    2.邀请家长来园进行游戏的展示活动,在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提高游戏开展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